[宗教文化]記者/游宏琦 台北專題報導
第43任薩迦法王──智慧金剛仁波切(H.H. the 43rd Sakya Trizin, Gyana Vajra Rinpoche),承繼千年薩迦傳統,以「年輕而開放」的姿態,成為當代最受矚目的佛教領袖之一。
2025年四月,他圓滿了在台灣的弘法行腳:不僅於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佛法開示,並在華梵大學與青年師生交流;同時走入醫院安寧病房,關懷臨終病患與家屬,並帶領信眾前往海域進行慈悲放生。他更參訪北港朝天宮,與台灣媽祖文化展開跨宗教對話,展現理解與包容的胸懷。這份慈悲足跡,體現了佛教「和合」精神,也顯示他積極將佛法帶進現代社會與多元文化。

千年薩迦傳承 × 年輕法王的卓越表現
薩迦派與寧瑪、噶舉、格魯並列為藏傳佛教四大宗派,自11世紀薩迦祖師昆·貢卻嘉波創立以來,便以教證並重、顯密雙運著稱。歷史上,薩迦法王更曾在元朝時期擔任西藏政教首腦,承載著佛法智慧與世俗治理的結合。

作為新一任掌舵者,第43任法王自幼接受嚴謹的佛學與密法教育,卻同時深諳國際語境。他能以流暢的英語、簡潔的比喻,甚至以短影音與現代語言,將佛法智慧轉化為日常提醒。他的特質是年輕而開放:既守護傳統,又不排斥創新;既弘揚古老智慧,又敢於走入不同的文化場域。這也讓他被譽為新世代的佛教領袖,是千年薩迦智慧在21世紀的代表。

關於AI世代的焦慮──心理學的角度
心理學指出,現代人的焦慮主要來自三個層面:
- 資訊過載(Cognitive Overload)
AI與數位媒體帶來的「認知負荷」(Cognitive Load Theory, Sweller, 1988),讓人長期處於過量訊息中,出現決策困難與注意力分散(Decision Fatigue)。 -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社群媒體放大「他人舞台 vs. 自己後台」的落差,呼應了費斯汀格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Festinger, 1954),使人陷入無止境的比較與競爭,進而造成自尊不穩(Self-esteem Instability)。 - 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
AI世代的快速變化,使人感到未來不可掌握。心理學稱此為「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源於存在主義心理學(Existential Psychology, Kierkegaard, May, Yalom),其核心是人類對不確定性與死亡意識的恐懼。
在這樣的環境裡,許多人急於尋找「快樂止痛劑」:購物、娛樂、短影音、旅行……卻始終無法換來真正的安穩(Authentic Inner Peace)。

法王的智慧──三段短影音的佛法解答
一、不追快樂,而求平靜
法王開示摘要:快樂與悲傷一樣,都可能讓人失去清晰判斷,真正需要的是「恆久的內心平靜」。唯有心緒穩定,才能做出明智的抉擇。
心理學上,快樂是一種短暫情緒,會迅速消退(Hedonic Adaptation Theory)。佛法提醒我們:支撐人生抉擇的,不是情緒高低,而是心緒穩定。
二、人生實境秀──我們其實沒有那麼不同
法王開示摘要:我們以為穿著體面、住在豪宅,就比別人高級,但剝去外在裝飾,我們和動物一樣有欲望與恐懼。真正的智慧,是放下驕傲,看到生命的平等。
心理學的「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指出,人們常藉比較建立優越感,卻也因此加重焦慮。法王的提醒,是讓我們從比較中解脫,安住於平等心。
三、放下才能真正擁有
法王開示摘要:想要真正「擁有一切」,必須先放下執著。抓得越緊,痛苦越深;當手鬆開時,才能迎接自由與圓滿。
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Bowlby, 1969)提醒我們,過度依戀只會帶來焦慮與痛苦。佛法則指出:放下的是「我執」(Ego-clinging),不是生命本身。當不再被得失綁架,我們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富足。
結語:從焦慮到自在
AI世代的快速變動,讓人陷入決策焦慮、比較焦慮與存在焦慮。第43任薩迦法王以三段短影音,為我們開啟了心靈的三把鑰匙:
- 平靜──對抗決策焦慮;
- 平等──化解比較焦慮;
- 放下──超越存在焦慮。
年輕世代的宗教領袖,正以千年佛法智慧,回應現代人的困境。或許,我們不必是佛弟子,也能從這份智慧中得到提醒:外境無法停止變動,但心,可以選擇安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