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病人術後三天是呼吸異常危險期 方躍霖醫師呼籲呼吸監測降低風險

商傳媒
10 Min Read
減重病人術後三天是呼吸異常危險期 方躍霖醫師呼籲呼吸監測降低風險
減重病人術後三天是呼吸異常危險期 方躍霖醫師呼籲呼吸監測降低風險
分享文章

40 歲的李先生,術前身高173公分、體重180公斤,BMI超過60,屬於超級病態性肥胖,且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小時呼吸中斷次數高達80次,經過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同時擔任代謝管理暨減重手術中心主任方躍霖醫師的完整評估後,在今年4月,接受單吻合口雙通道縮胃迴腸繞道手術,三個月內已成功減重35.5公斤,體重仍持續下降,也逐步恢復身體健康狀態。

方醫師指出,減重病人在手術後的前三天,特別是BMI超過50的病人,是呼吸異常風險最高的「黃金觀察危險期」,減重手術的成功與否,不僅僅是要達成體重減輕,更是要同時維護術前術中術後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方醫師也特別提醒,除了減重手術病人之外,其他接受一般外科或大直腸科之腹部手術的病人,也都必須留意術後的呼吸監測,因為呼吸異常是最容易被忽視,卻最危及生命的術後併發症之一,對病人與醫護團隊都至關重要。

高BMI減重病人 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術後風險高

為何減重病人在手術後的前三天,是呼吸異常風險最高的「黃金觀察危險期」?方醫師說明,肥胖病人本身就心肺功能較差,加上術後傷口疼痛導致不敢深呼吸與咳痰,因此更容易造成肺部換氣不足,使血氧濃度下降,若術前已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情況會更嚴重。

尤其BMI超過50的病人,幾乎百分之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術後72小時內,常因呼吸道不穩定而出現缺氧、二氧化碳蓄積,甚至呼吸衰竭等危險。若此時忽視監測,恐進而導致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他提醒,對高BMI的減重病人而言,術後「前三天」就是呼吸監測的關鍵期,務必要嚴格觀察。

呼吸監測 即時示警降低併發症發生

過去,高BMI減重病人術後多半需要進入加護病房接受呼吸監測。但方醫師說明,隨著AI輔助呼吸監測技術的導入,病人在一般病房即可接受持續監測,包括血氧、心跳、血壓與潮氣末二氧化碳濃度(EtCO2)等重要數據,並透過演算法整合為綜合指標,協助醫護團隊和病人家屬能及早發現異常。

當病人出現呼吸異常情況時,系統能即時示警,讓醫護人員與家屬迅速反應,避免錯過最佳處置時機。這樣的監測方式不僅可降低發生呼吸衰竭、心律不整、窒息等併發症而造成的生命風險,也能有效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整體醫療安全與便利性。依照方醫師建議,減重案例李先生,在術後使用AI監測,順利度過術後三天的危險期,恢復良好。

一般外科和大直腸科之病人術後同樣存在呼吸風險

除了減重病人,其他腹部外科手術病人同樣存在呼吸風險。方醫師指出,腹部手術會影響橫膈膜活動,使肺部空間減少,導致病人呼吸功能下降。如果病人合併肥胖,風險會更高。研究與臨床經驗顯示,BMI超過35的病人,大多會有輕度到中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此外,即使BMI不算過高,但若出現「脖子較短、身體中心肥胖、四肢相對纖細」等體型特徵,也容易因為躺下時舌頭後倒造成呼吸道狹窄,而出現睡眠呼吸中止問題。這些族群在術後若不進行呼吸監測,就可能在恢復期中出現危險的呼吸抑制或窒息狀況,無法即時知道而做出相對應的救治。

方醫師強調,手術的成功不只在於成果,更必須著重於術後安全的全面守護。高風險病人及其家屬都應提高警覺,透過完善的術後監測,才能真正守護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