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路透》報導,美國眾議院對中委員會最新跨黨派調查指出,美國及其盟國對中國晶片製造能力的出口限制存在重大漏洞,導致中國企業在2024年仍合法購買近400億美元的先進晶片製造設備,金額較2022年大增66%,顯示國際封鎖網出現重大破口。
報告進一步指出,美國、荷蘭與日本在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規則不一致,使非美國廠商得以向部分中國企業銷售美國企業被禁止出口的工具。美國視半導體產業為國安核心領域,歷屆民主、共和兩黨政府均嘗試限制中國在高階製程的發展,以防相關技術被用於人工智慧(AI)及軍事現代化。
調查顯示,中國去年自全球五大晶片設備商: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AMAT.O)、科林研發(Lam Research, LRCX.O)、科磊(KLA, KLAC.O)、荷蘭艾司摩爾(ASML, ASML.AS)與日本東京威力科創(Tokyo Electron, 8035.T)購入的設備總額達380億美元,占五家公司總銷售額近39%。
報告認為,這些銷售「讓中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競爭力持續提升,對全球人權與民主價值造成深遠影響」;因此委員會呼籲美、日、荷三國應採取「更全面」而非「針對特定企業」的出口禁令,防止中國透過合法灰區取得先進設備。
報告特別點名三家被列為安全疑慮的中國企業:思為碩科技(SwaySure Technology)、深圳鵬新旭科技(Pengxinxu Technology)與思遠積體電路(SiEn Qingdao),上述公司曾被懷疑協助華為建立隱密供應網,美國商務部於去年12月已將其列入出口管制名單。
東京威力科創美國分公司總裁杜赫提(Mark Dougherty)接受《路透》訪問時坦言,中國業務在今年已出現下滑,部分原因來自新一輪管制措施,杜赫提支持美日之間加強協調,並指出:「從美國角度來看,想要的結果仍未完全達成。」艾司摩爾與科磊均表示,需待完整報告發布後再行評論。委員會則指出,上述五家企業均配合調查並知悉報告結果。
智庫「民主防衛基金會」(FDD)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表示,中國正試圖「改寫整個半導體供應鏈」,並指出過去屬於利基領域的晶片設備,如今已成為地緣科技競爭的前線。辛格頓示警「中國不僅在買設備,也在學習如何製造設備;若盟國不統一政策,恐讓北京有機可乘,加速建立自主晶片產線」。
這份報告的結論明確指出,若美國及盟國未能同步擴大管制,僅靠個別制裁將難以阻止中國科技自給的長期戰略;對美國而言,晶片不僅是產業競爭,更是國安戰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