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技媒體《Wccftech》報導,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近日在專訪中明確表示,雖然美國政府積極推動本土晶圓製造,並鼓勵科技巨頭尋求台積電(TSMC)以外的替代方案,但他目前仍選擇「繼續信任台積電」,並希望台積電能「擴大產能」,以支撐AI晶片的高速成長需求。
阿特曼近日接受商業分析電子報《Stratechery》訪談,被問及是否考慮採用Intel Foundry Services(IFS)生產AI晶片時直言:「我只希望台積電能建更多的產能。」阿特曼並未直接否定採用英特爾(Intel)的可能性,但強調現階段的優先目標,是讓既有合作夥伴能持續擴充投片規模與技術能量。
據了解,OpenAI目前正研發自有AI加速晶片,外界推測該晶片將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生產。雖然OpenAI並非半導體製造商,但其AI模型訓練需求龐大,晶片供應鏈策略成為外界關注焦點。奧特曼的表態,被視為對台積電在AI晶片代工領域地位的再次背書。
業界人士分析,阿特曼這番言論有兩層意涵:
- 對台積電製程良率與穩定供貨的高度信任。
- 反映現階段Intel在代工市場仍需時間證明其量產能力與經濟效益。
英特爾近年積極重返晶圓代工市場,推出18A製程節點,宣稱在同頻下功耗降低36%、效能提升25%,並以「美國製造」為主軸,獲得川普政府補貼與多家晶片設計公司關注;然而,包括輝達執行長黃仁勳、AMD執行長蘇姿丰等業界領袖,在被問及是否考慮委託英特爾代工時,皆採取審慎態度。
蘇姿丰先前在採訪中坦言,「美國製造」是長期戰略目標,但要在效能、成本與產能穩定之間取得平衡,仍需要觀察英特爾新製程的成熟度與交付能力。
目前台積電在全球高階製程代工市占率仍超過九成,且其3奈米與2奈米節點已成為AI、伺服器與高效能運算市場的關鍵供應鏈核心;雖然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美國廠正加速建設,但真正量產仍需時間。
業界普遍認為,未來AI晶片需求的爆發,將迫使供應鏈形成「多供應策略」(multi-sourcing),Intel與三星都有機會分食部分訂單;不過短期內,台積電仍是全球AI晶片最穩定且技術領先的代工選擇。
阿特曼的回應顯示,OpenAI傾向維持單一合作夥伴策略,以確保開發與量產過程中,不受製程差異影響模型效能與能源效率。阿特曼並補充說:「我們的重點不在多家代工,而是確保產能能夠跟上AI模型的需求。」
分析師指出,這番表態將進一步強化市場對台積電AI供應鏈的信心,尤其在輝達(NVIDIA)與微軟(Microsoft)等主要AI業者皆加大對高階製程投資的情況下,現階段台積電在AI晶片代工領域的主導地位難以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