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民主進步黨籍立委張宏陸、蘇巧慧今日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質詢時,均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為例,要求中央檢討撤離機制與災後應變。張宏陸指出,人命損失原可避免,中央應督促地方精準造冊、落實撤離演練;蘇巧慧則建議統一警報系統、建立志工協調及災後復原假制度。內政部長劉世芳回應,會研議將撤離納入防汛演習標準項目,並檢討告警與人力動員制度。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邀請內政部長劉世芳,就“堰塞湖監測、災害預警通報、疏散機制及災後復原重建”專題報告。 張宏陸質詢時指出,從堰塞湖在七月形成至颱風“樺加沙”來襲期間,中央與地方均有掌握監測資料,但仍發生多人罹難,“這是可避免而未被避免的憾事”。他認為,災害雖無法預測,但若撤離行動精準確實,“人命損失絕對不會這麼嚴重”。 張宏陸舉例,大馬村全村成功撤離,顯示精準造冊與通報即時的重要性;相對地,部分地區因人口資料不清導致延誤撤離。他要求中央與地方在平時即建立確實人口名冊,災時才能掌握現地人數,執行有效撤離。 張宏陸並要求,未來防汛演習應把“撤離造冊與實地演練”列為標準項目,由中央統一要求地方執行。經濟部水利署副署長黃宏莆回應,每年確實辦理防汛演習,也包含撤離項目,未來會強化執行面;劉世芳則表示,內政部將依《災害防救法》要求地方政府隨時更新造冊資料,並納入兵棋推演,確保撤離作業精準可行。 ![]() 張宏陸強調,若地方造冊不精準,中央就無法掌握實際居住人數,“地方造冊精準、中央演練嚴格,才救得了人”。他建議中央未來應以防汛演習檢驗地方執行力,必要時與補助掛勾,以督促地方確實落實。 蘇巧慧則指出,這次災情不僅反映撤離機制的不足,也暴露警報系統混亂的問題。她說,中央與農業部雖於災前36小時內多次發布警訊與細胞簡訊,但地方執行成效有限,“警報有發,但撤離沒落實”,建議中央建立“雙重查核(double check)”機制,確保指令到地方能確實執行。 蘇巧慧同時批評現行告警聲音過多、民眾難辨,“防空警報大家一聽就懂,緊急疏散警報卻沒人知道是什麼”,建議未來簡化並統一警報系統,讓民眾能即時辨識避難。劉世芳回應,將朝告警訊息“簡單、統一、明確”方向檢討。 在災後復原部分,蘇巧慧建議,許多在外工作的青年返鄉協助重建,應研議增設“災後復原假”,比照家庭照顧假制度,讓民眾能依法請假返家支援。劉世芳回應,軍公教人員已有較多假別,非軍公教人員須跨部會研議,但會轉請行政院參考。 蘇巧慧另提到,災後湧入大量志工,但現場指揮與分工混亂,部分民眾“拿著鏟子卻不知道該去哪裡”。她建議將個別志工納入防災計劃,建立統一登記與派遣制度,避免混亂。劉世芳表示,志願服務法目前由衛福部主管,但內政部會協調跨部會合作,逐步制度化,並已著手建立志工登錄與平安保險機制。 劉世芳最後表示,中央與地方都會從花蓮堰塞湖事件中記取教訓,未來將加強防災資訊整合、撤離執行與人力動員,確保防災系統更周延、應變更有效。(中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