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屏東報導
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始於日據時期1902年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1902~1904年間設置4個母樹園作為熱帶植物試驗場所,其中之一的高士佛母樹園為林業試驗所設於恆春半島常綠闊葉林之科學研究及監測之試驗林地,具有豐富的珍稀植物及充滿歷史的試驗樹種。而臨近的屏東縣牡丹鄉之高士部落是臺灣少數持續保存傳統的家庭農園耕作文化的生活型態,除了可穩定提供在地部落糧食外,家庭農園具有混農林業功能、傳統作物保種、歷史傳承及低碳生活等多元效益,對現今全球暖化造成氣候變遷之下,提高農作生產韌性及維繫傳統文化,是值得擴大推動的農耕方式。高士部落也將家庭農園中耕作知識,設計成參與式的活動,供遊客體驗部落傳統文化。
▲高士佛母樹園具有豐富的生態與地形風貌。(圖/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提供)
58公頃的高士佛母樹林位於屏東縣牡丹鄉高士部落西側約1.5公里處,設有永久樣區長期監測植物動態變化,提供物種及氣候變遷之科研基礎資料。園內森林步道旁可見早期的試驗樹種,例如琉球松、馬尾松以及早期引進試驗的咖啡樹。園區內亦有許多與生活文化相關的原生植物,例如以高士佛命名的植物-高士佛赤楠。此種林木其木材特性堅硬且耐腐,在潮溼的環境下仍能長久使用,是高士部落傳統上搭建房舍及工寮的優良建材。而當地俗稱山桂花的大頭茶,在母樹林亦有多量的族群分布,是高士部落傳統送情材的重要材料。
▲高士佛母樹園中的白榕地景。(圖/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提供)
踏足附近的排灣族社區-高士部落,沿著部落的九棚溪可見許多以混農林業為耕作模式的家庭農園,園中種植高大喬木營造有利作物生長之友善環境,林下種植常見的疏菜及果樹,其中具有許多與文化傳承有關的植物例如食茱萸、假酸漿、段木香菇木耳、山鹽青、九芎、高士佛赤楠及高士佛澤蘭等,使家庭農園的經營模式,除提供穩定的糧食外,也傳承先民之耕作文化與智慧。
目前高士佛母樹園之經營管理以生態研究及保育為主,提供學術研究與環境教育之用。林業試驗所的經營目標係以林業試驗研究為基礎,研究人員可透過技術協助與諮詢服務,提供高士地區之森林保育、林下經濟與家庭農園之永續經營的改善策略,讓森林資源得以生生不息,高士部落也將家庭農園中耕作知識,設計成參與式的活動,讓駐足的遊客在參訪之間體驗部落傳統文化,彷彿置身時空膠囊沉浸在高士的植物生態與耕作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