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日薪制」員工,「資遣費」應該如何計算?
膳馨餐飲集團榮獲麻油料理擂台競賽優選 以「麻油香鴨肉米糕」展現台味創新力
音樂精靈林逸欣生日開唱 輪番請出3位嘉賓鋼琴 小提琴和電吉他一同飆演
白沙屯媽祖新北贊境3天 吸引信眾朝聖 祈求媽祖保佑
美髮工藝跨界競技 國際美學公開賽西門町較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從世界論壇看臺灣中小企業 社會創新的永續焦慮與契機
合作媒體

從世界論壇看臺灣中小企業 社會創新的永續焦慮與契機

焦點時報
焦點時報
Published: 2025/11/01
Share
16 Min Read
從世界論壇看臺灣中小企業  社會創新的永續焦慮與契機
從世界論壇看臺灣中小企業 社會創新的永續焦慮與契機
分享文章

從世界論壇看臺灣中小企業  社會創新的永續焦慮與契機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社會創新」十年啟示錄!當「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首度登陸亞洲、選擇在臺灣登場時,這個國際盛會的背後意義,遠超過一次政策宣傳或展覽活動。它象徵著臺灣社會創新十年來的努力,終於被世界看見;同時,也提醒我們,站上國際舞台之後,更艱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的論壇以「共築未來:齊心行動,為人類與地球而努力」為主題,聚焦高齡化、氣候變遷、人工智慧與青年就業等四大議題,吸引來自27國、近百位講者與36國參與者。看似光鮮亮麗的舞台,其實映照出當代經濟最深層的焦慮:科技變革加速、勞動市場分化、氣候危機逼近,而政策的應對速度,始終落後於現實。

從「社會企業」到「社會創新」:十年的政策轉向

臺灣自2014年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至2018年升級為「社會創新行動方案」,這條政策軌跡揭示了政府觀念的轉變:從鼓勵社會企業的「利他創業」,到推動跨部門協作的「系統創新」。然而,這場看似平順的轉型,其實暗藏結構性矛盾。

經濟部強調,社會創新生態系帶動超過新臺幣77億元的「責任消費與生產」採購金額,促成百家企業與社會組織合作。這當然是亮眼的數字,但問題是——這些合作是否真正改變了企業的核心營運模式?還是停留在形象工程與短期專案?正如哈佛學者波特(Michael Porter)所言:「企業若只在外圍行善,而非改造價值鏈本身,就無法真正創造共享價值。」臺灣的挑戰,正是如何從「補助導向」走向「結構轉型」。

國際舞台的榮耀與壓力

這次論壇讓世界看到臺灣的社會創新能量,也讓我們照見自己在國際對話中的位置。來自歐洲的社企代表關心「碳中和供應鏈」,澳洲與東南亞的青年創業者則討論「在AI時代維持人性價值」。臺灣代表團則展示AI防災、綠能監控、再生紡織…等案例,從表面上看已無明顯落差,但深層問題仍在:多數臺灣中小企業仍處於追趕式轉型階段,缺乏足夠的資金、法規彈性與跨域人才。

論壇現場的主題展「中小微企業多元永續創新展」中,20家參展企業幾乎都以技術創新為亮點,從AI無人機、防災應用到廢棄物再生,展現創新活力。然而,這些案例也凸顯政策依賴的現實。許多企業是因政府計畫得以試水溫,一旦補助結束,商業模式能否持續,仍是一個未知數。

換句話說,臺灣站上SEWF舞台,固然象徵肯定,但同時也是壓力測試——我們能否以「永續實踐」的標準,通過國際社會的檢驗?

政策的「雙重結構」:補助推進與市場瓶頸

經濟部近年透過「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推動AI導入、循環經濟與綠色製程等技術轉型。這些政策確實讓臺灣中小企業有機會接軌淨零趨勢,但也暴露出「雙重結構」的現象:一邊是受補助扶植、能參加國際論壇的創新團隊;另一邊,則是仍陷於低利潤、缺乏技術支援的廣大傳統企業。

根據中小企業處資料,臺灣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99%,但其中超過七成屬於微型企業,平均資本額不到500萬元。這些企業面臨的現實是,連電價上漲、碳費制度都足以動搖營運基礎。對他們而言,「永續」常常是一種「奢侈的語彙」。因此,若政策只強調前端創新,而忽視後端轉型的成本負擔,永續經濟恐怕只會變成少數菁英的語言。

從「展示永續」到「內化永續」

論壇現場以FSC環保木材與再生紙材布展,並設有「淨零留言牆」與「永續飲品」。這些設計無疑展現了誠意,但也引發另一層反思:當永續成為一場「可被拍照的表演」,我們是否忽略了結構層面的轉變?

真正的永續,不在展場,而在供應鏈。臺灣企業若要在國際市場生存,必須面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與全球ESG報告義務。這意味著,中小企業不僅要學會算碳、減碳,還得調整財務與營運思維。政府的角色,應從「補助者」轉為「制度設計者」——提供稅務誘因、訂定碳透明標準、協助中小企業建立共享減碳平台。否則,永續只會停留在宣示層次。

從公私協力到制度化:下一個十年關鍵

十年來,臺灣的社會創新從邊緣議題走向政策主流,這是值得肯定的歷程。然而,下一階段的挑戰,是如何讓社會創新制度化,融入主流經濟發展架構。

國際經驗提供了明確方向:英國透過「社會價值法案」要求政府採購考慮社會影響,韓國則以「社會經濟振興院」整合政策與資源。臺灣若要持續領先亞洲,必須建立類似的「社會創新基金會」或「永續採購法」,讓社會創新成為制度性需求,而非零星倡議。

同時,我們也應重新思考中小企業政策的核心目標:是追求「產業升級」,還是追求「社會共好」?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必須並行的雙軌戰略。

榮耀背後的功課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的舉辦,固然象徵國際肯定,也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臺灣社會創新十年的努力,更揭露了中小企業永續轉型的焦慮。

真正的挑戰,不在會場裡的發言,而在會場之外的經濟現實。當通膨壓力、電價調整、國際碳規範同時襲來,中小企業如何在永續轉型中不被邊緣化,將決定臺灣未來十年的經濟韌性。

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所說:「真正的創新,不是讓少數人致富,而是讓更多人不被拋下。」臺灣能否從「展示永續」走向「實踐永續」,正是這場國際榮耀背後最深刻的功課。

Previous Article 沈娜娜(璃奈醬) IG 開放式擇偶條件 小哥哥艾里中獎 揉腰搭肩曖昧爆棚 沈娜娜(璃奈醬) IG 開放式擇偶條件 小哥哥艾里中獎 揉腰搭肩曖昧爆棚
Next Article 響應公益從「投」開始 參與日立冷氣《夢想成徵計畫》網路投票抽最新除濕機 響應公益從「投」開始 參與日立冷氣《夢想成徵計畫》網路投票抽最新除濕機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