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彭慧婉報導】桃園市大溪區福廊古道舊址的「洗衫坑」,是居民百年來的生活場域。2025年,在桃園市文化局「藝術進入社區」計畫與「美學桃園」推動下,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陳宣誠帶領建築系、室設系、地景系共30餘位學生,以「生活即美學」為核心展開改造,使原本陰暗老舊的洗衫坑,蛻變為融合自然、工藝與人情味的社區新聚點。
陳宣誠表示,第一次踏入洗衫坑便被這與水相連的環境吸引,天然的湧泉、荷花池、水田、竹林與老屋,構成獨特的生活風景。改造前的洗衫坑由六根RC柱支撐平屋頂,長年落葉堆積導致結構變形、滲漏;私接管線纏繞棚架,視覺凌亂,彷彿違建。

改造計畫結合核心課程「地景的採集與創造」,是中原大學建築系USR計畫的延伸。學生分組進行地景觀察、田野訪談、模型製作、構築實作與影像紀錄。從繪製湧泉流向與居民使用方式的「水的記憶地圖」開始,再以陶土模型轉譯地形記憶,最終完成棚架與座椅的實體構築。新的斜頂棚架以寬版鐵木構成,整合竹林視覺、管線收納與座椅設計,使居民能在光影變化中洗衣、聊天或休憩。改造後不僅恢復場域的使用功能,更讓空間的美學與生活感重新流動。

「藝術進入社區」計畫由文化局主辦,大溪區公所與一德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執行,並獲議員李柏坊及立委邱若華大力支持;文化局文發科與桃園市文化基金會城市創意設計中心亦長期協助,形成政府、學校與社區攜手合作的典範。此成果亦將納入「社區美學改造示範點」推廣計畫,作為後續教育擴散及社區導覽的基地,延續計畫生命力。
這個計畫不是去設計一個新造型,而是學習如何在現有生活裡進行微小而深刻的調整。所謂的美學,不在形,而在關係——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材料之間能否互相體諒、共存共生。陳宣誠強調,教學現場若能走入社區,學生所學的「空間思考」才真正與社會連動,也讓建築教育回到「為人而建」的初衷。
本次計畫並與「建築設計」、「公共藝術」、「社區設計工作坊」等專業課程鏈結,讓學生首次體會「設計不只是繪圖,更是傾聽與協作」。一位建築系學生說:「我們從訪談、測量、到自己動手構築,真的感受到社區裡人情的力量。」室設系學生也提到:「過程中學習到,空間的價值不在完美造型,而在能讓大家自在使用。」
這次由政府、學校與社區共同推動的改造行動,不僅翻轉了空間樣貌,也重新串起人與地方的情感連結。改造後的洗衫坑,已成為居民日常活動的新據點,也是學生們的行動學習基地。一德社區的居民與志工們在過程中積極參與,有阿嬤與學生一起清掃,也有志工主動學習維護材料及環境。(圖:中原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