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與大溪一德社區居民一同為社區內的洗衫坑改造進行意見交換(圖/中原大學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丘曉地/中壢報導】
中原大學再次利用大學社會責任的計畫到大溪區一德社區附近的福廊古道舊址進行生活即美學的改造,將社區內原本比較陰暗的「洗衫坑」,打造為一個比較有現代美感的生活場域,中原十四日表示,這次計畫是由建築系陳宣誠教授帶同學前往,以「生活即美學」為核心展開改造,使原本陰暗老舊的洗衫坑,蛻變為融合自然、工藝與人情味的社區新聚點。
桃園市大溪區福廊古道位於大溪區康莊路一德社區發展協會附近,是條歷史悠久的古道,過去是連結大溪市區與山區的要道,用於運輸茶葉、竹筍等農產品和民生物品,附近環境是個獨特的生活風景。
帶領學生前往改造的建築系陳宣誠說,社區內有個以往婦女們會前去的洗衫坑,原本有六根RC柱支撐平屋頂,長年落葉堆積導致結構變形、滲漏;私接管線纏繞棚架,視覺凌亂,彷彿違建,學生們先進行地景觀察、田野訪談、模型製作、構築實作與影像紀錄。
整個改造計畫歷時一年終於完成,從繪製湧泉流向與居民使用方式的「水的記憶地圖」開始,新的斜頂棚架以寬版鐵木構成,整合竹林視覺、管線收納與座椅設計,使居民能在光影變化中洗衣、聊天或休憩。改造後不僅恢復場域的使用功能,更讓空間的美學與生活感重新流動。
陳宣誠也說,這個計畫不是去設計一個新造型,而是學習如何在現有生活裡進行微小而深刻的調整。所謂的美學,不在形,而在關係,是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材料之間能否互相體諒、共存共生;他強調,教學現場若能走入社區,學生所學的「空間思考」才真正與社會連動,也讓建築教育回到「為人而建」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