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國債飆、三市跌 高市政府正把日本推往「特拉斯式災難」
吳佳潔的〈長照哲學〉:照顧不是服務,是一場關於愛與尊嚴的修行
臺北大巨蛋民歌50大團圓 74位民歌手獻唱122首金曲打造七小時不斷電演出
28點和平計畫/美國、烏克蘭將在瑞士會談 商討終戰方式 川普:希望烏方感恩節前同意這項方案
新北市長選戰李四川民調領先 蘇巧慧:會參考
02.Banner_工作區域 1-F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致命迷思:沒有慢性病就不會「猝死」? 冬季猝死為什麼會發生?六大致命習慣
合作媒體

致命迷思:沒有慢性病就不會「猝死」? 冬季猝死為什麼會發生?六大致命習慣

焦點時報
焦點時報
Published: 2025/11/23
Share
18 Min Read
致命迷思:沒有慢性病就不會「猝死」?  冬季猝死為什麼會發生?六大致命習慣
致命迷思:沒有慢性病就不會「猝死」? 冬季猝死為什麼會發生?六大致命習慣
分享文章

致命迷思:沒有慢性病就不會「猝死」?  冬季猝死為什麼會發生?六大致命習慣

(焦點時報/鄒志中報導)     在臺灣,從「小雪」這個節氣開始,氣候就會變得比較寒冷,但不會下雪,而高山上也還不至於冷到下雪。進入這個節氣後,比較明顯的特徵是東北季風越來越強,臺灣有些地方因受到地形的影響,風勢較一般平地來得強烈,如新竹的九降風、恆春半島的落山風…等;寒流下的隱形殺手 ? 近年來,心源性「猝死」的陰影也不再專屬於高齡或三高族群。從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日前在睡夢中離世的案例可見,即使是看似健康、生活規律的中壯年人,也可能在寒冷的天氣中突然倒下。

許多人困惑:「我沒有慢性病,生活作息正常,為何還會猝死?」重症醫學暨胸腔內科專科黃軒醫師日前明確指出:「猝死」的風險正在年輕化,且多數事件發生在最令人鬆懈的家中,尤其是集中在深夜或是清晨。

真正的關鍵,並非您在室內「穿了多厚」,而是生活習慣中頻繁發生的「血管寒冷衝擊」(Vascular Cold Shock)。冬季「猝死」,往往是身體對於突發低溫刺激的極端反應。

關鍵機制:血管寒冷衝擊如何奪命?

當身體突然暴露於冷空氣或冷水時,自律神經系統會立即啟動防禦機制:

  1. 血管急速收縮(Vasoconstriction): 為了鎖住體溫,周邊的血管瞬間緊縮。
  2. 血壓飆升: 血液壓力驟增,導致心臟的負荷暴增。
  3. 心律不整: 突發的壓力變化可能引發潛在的心臟電氣問題,最終導致心肌梗塞或心跳停止。

六個「冬季猝死」的致命日常習慣

1⃣ 瞬間跳離溫暖被窩(Sudden Wake-up)

清晨 4 點至 7 點是室內溫度最低、血壓波動最大的時段。如果身體從30度溫暖的被窩,突然暴露於10度左右的臥室冷空氣中:

生理衝擊: 造成血管急速收縮,血壓在幾秒內急劇攀升。

風險: 容易誘發急性心肌缺血或致命性心律不整。

專業建議:

  1. 「被窩中暖身」: 先在棉被裡緩慢活動手腳、伸展筋骨約五分鐘後再下床。
  2. 「緩慢坐起」: 準備好保暖外套,慢慢坐起,再緩慢下床。

2⃣ 早晨使用冰冷的水洗漱(Cold Water Face Wash)

冷水接觸臉部及手部,會給予血管強烈的「急凍訊號」。

生理衝擊: 刺激迷走神經反射,導致心跳短暫減緩或血管急速收縮,對心臟造成不穩定。

風險: 敏感族群可能因此引發短暫暈厥或心律失常。

專業建議:

調整水溫: 冬季洗臉務必使用「溫涼水」,先潤濕臉部再進行清潔。

3⃣ 忽略浴後迅速保暖(Post-Shower Thermal Shock)

高溫熱水使皮膚血管擴張,一旦離開熱源並暴露於冷空氣,皮膚上的水珠會瞬間帶走大量熱能。

生理衝擊:** 造成瞬間大量散熱(熱能衝擊),體溫急劇下降,迫使核心血管緊縮。

風險:心臟必須立刻加強輸出以應對體溫驟降,負荷極大。

專業建議:

  1. 即刻擦乾: 離開熱水源後,立即用乾毛巾擦乾身體。
  2. 保持室溫: 浴室應開啟暖風機或提前預熱,並確保穿衣處無穿堂風。

4⃣ 讓頸部與耳根受寒(Neglected Vitals)

頸部(尤其是後頸)、耳根及手腕等部位,是交感神經和血管密集的調控中樞。

生理衝擊: 冷風或低溫直接刺激自律神經,導致血壓劇烈波動,影響心律穩定。

風險: 容易引發頭暈、偏頭痛,甚至心律失常。

專業建議:

  1. 核心保暖: 清晨出門或外出運動時,務必使用圍巾、高領毛衣或脖套保護頸部。
  2. 外部防護: 戴上毛帽和耳罩。

5⃣ 穿著單薄或材質錯誤(Inappropriate Layering)

只穿著單薄的衣物,或使用不透氣的材質,可能讓身體長時間處於「慢性失溫」狀態。

生理衝擊: 身體長期被迫收縮周邊血管來維持核心溫度,導致心血管系統處於慢性緊張狀態。

風險: 長時間的血管緊縮會增加血栓形成和猝死風險。

專業建議:

「三明治穿法」: 採用三層次穿搭原則,以應對室內外溫差。

內層: 排汗透氣(如:羊毛、聚酯纖維)。

中層: 保暖絕緣(如:羽絨、刷毛或毛衣)。

外層: 防風防水(保護身體免受外界冷空氣侵襲)。

6⃣ 未暖身即進行劇烈運動(No Warm-up Exercise)

冬季血管本已處於收縮狀態。如果未經充分暖身,心臟必須瞬間提供大量血液滿足高強度運動需求。

生理衝擊: 氧氣需求與血流供應之間產生嚴重不匹配(Mismatch)。

風險: 最容易造成「運動猝死」。運動後急停或進行高強度不熟悉運動,都會加重心臟負擔。

專業建議

  1. 暖身時間: 冬季暖身應延長至至少10-15 分鐘,從低強度開始。
  2. 收操完整: 運動後務必進行充足的緩和與收操,讓心率和血壓逐漸恢復。
  3. 避開極冷時段: 避免在清晨零度以下的氣溫中進行激烈戶外運動。

冬季「猝死」的高峰與地點

為了更有效地預防,我們需要了解「猝死」風險何時何地最高?

高峰時段 : 深夜(0–3 點)與清晨(4–7 點),體內交感神經最敏感、血壓波動最大時段。

最高地點 : 臥室、客廳、浴室,容易發生「冷熱快速切換」與「保暖防護力最低」的區域。

總結與預防行動清單

冬季「猝死」的預防,並非單純穿得厚,而是控制和降低身體遭受「突發寒冷刺激」的頻率與強度。

即便您看起來健康無虞,在寒流侵襲與生活習慣疏忽的疊加下,仍可能遭遇致命危險。請將以下行動納入您的冬季日常生活之中:

  1. 慢速啟動: 起床、下床、換衣…等動作務必放緩。
  2. 溫和過渡: 徹底避免冷水洗臉、剛洗完澡就吹冷風等行為。
  3. 核心防護: 外出或睡覺時,確保脖子、耳朵及腳部的保暖。
  4. 規律作息: 充分睡眠,避免熬夜,因為疲勞會使自律神經更容易失調。
  5. 高危警惕: 有心血管家族病史者,更應在氣溫驟降的日子加強血壓的監測。
Previous Article 越南:2026車輛登記費改採地方價表 越南:2026車輛登記費改採地方價表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