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市長施政邁向三周年,建管處持續以「市民有感」為施政核心,全力提升建築物安全與居住品質,推動成效獲內政部高度肯定。在全國六項主要考核,包括建照管理、施工管理、公共安全檢查、無障礙環境、公寓大廈管理、違建及廣告物查處等建築物生命週期關鍵評比,均拿下全國「特優」成績,展現臺北市居住安全與生活品質上的具體成果。

市民最關心的,就是老舊房屋更新重建與住得安心。建管處在危老重建推動成果居全國之冠,已核准超過1,138件危老重建計畫,全國第一。這背後是市府努力檢討法規、簡化行政作業縮短審查時間的成果,讓市民在重建路上走得更快速、省心。考量營建缺工現況,市府主動將111年至114年領得建照的工程期限延長2年,讓建商與民眾有更充裕時間安排規劃重建期程。新建工程施工方面,建管處修訂建築物委託審查規定,將原五成的比例擴大為八成以上建築工程須辦理結構外審,並對高風險深開挖,強制要求辦理住戶說明會,首創每月由專業公會全面檢查開挖中工地,從源頭開始全面守護鄰房與市民居住安全。
在建築物使用階段,「落實使用安全」是建管處的重點工作,為讓民眾在購屋或選擇居住時,可以一目了然掌握建物「健康狀況」,於今年首創在官網公開外牆安全、公共安全檢查申報、耐震能力評估檢查、地震紅黃單、海砂屋等列管建物,主動揭露大樓健康資訊,讓市民住得更安心。

在推廣社區自治方面,補助社區方案全面升級。老舊社區若首次成立並完成管理組織報備,除可獲最高8萬元補助基金外,共用部分修繕補助額度亦大幅提高,首次報備社區最高可補助達130萬元,建管處鼓勵住戶一起把社區公共空間照顧好,提升社區居住品質。
在遏止違建上,市府則展現鐵腕。除持續優先拆除影響公共安全的高風險違建,自114年7月起,強制拆除收費標準調漲約35%,以反映實際成本並加強嚇阻效果。更重要的是,市府串聯建管與地政資料,針對104年後領有使用執照的建物,若房屋過戶時未檢附「無違建證明」,建管處將優先派員查察,從源頭防堵新增違建,維護都市景觀與居住安全。

在節能與永續推動方面,114年5月公告建築物能源耗用管制辦法,依法應取得綠建築標章之公私有新建建築物,建築能效應達1+級。配合市府「降溫城市」政策,建管處立即調整綠化相關規範,期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114年7月新修訂之綠化實施規則,首創導入「綠容率」、「等效綠覆面積」及立體綠化等規定,強化植栽遮蔭與建築節能,預計每年可增加約5萬平方公尺立體綠化設施及近1.5萬棵喬木,有助達成體感降溫2℃的目標。

在無障礙環境推動上,建管處已連續四年蟬聯全國「特優」第一名。113年培訓超過 50 名專業建築物無障礙勘檢人員,共同執行本市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勘檢達 500 件,並完成 200 餘處場所的改善,包括無障礙室內外通路、出入口、昇降設備、樓梯及廁所盥洗室等設施,使其符合各項無障礙規範,協助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出入更便利無礙。
建管處虞積學處長表示,臺北市獲內政部六項「特優」肯定,是建管處落實建築物全生命週期管理的重要里程碑。透過推動危老重建與建照延長工期,加速老舊建築物重建;導入預防性公共安全機制,推動高風險外牆強制申報與強化建築工程結構設計及施工管理,再以分級裁罰提升執法效能。
健管處同時首創公開透明的「大樓健康資訊」,讓市民有完整知及選擇的權利。加上對綠能及無障礙環境的持續投入,以及從源頭遏止違建的管理作為,這些政策共同形塑出邁向宜居、永續、低碳城市的堅實基礎,逐步構築出高韌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管處希望,讓臺北市民不只「看得到改變」,更真正落實「住得安全、住得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