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下一個十年,看東協。索引新聞《東協商情》每日為您嚴選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 最關鍵的財經頭條,從政府政策、產業版圖到投資布局,一次看懂。讓您在趨勢起漲前就掌握關鍵資訊,領先市場鎖定下一個成長據點。
【索引新聞|記者黃振綱 越南訊】
在胡志明市的咖啡店裡,年輕上班族一邊點飲料,一邊打開手機讓 AI 助理 排行程、改簡報、翻英文信,已成日常反射動作。Google 最新 e-Conomy SEA 2025 報告指出,越南有 81% 使用者每天與 AI 互動,數位經濟規模今年估計衝上 390 億美元。對台商來說,這不只是「越南人愛玩 AI」,而是 一個願意付時間、付資料、也越來越願意付費的實驗場。(資料來源:vnexpress.net)
手機裡的 AI 已變成生活工具

☑ 越南用戶有 81% 天天碰 AI
在河內與胡志明市,許多上班族早上第一件事,是打開 AI 聊天機器人、翻譯或摘要工具。e-Conomy SEA 2025 報告寫到,越南有 81% 使用者每天與 AI 工具互動,在東南亞排第一,高於印尼 80% 與泰國 74%。
背後常見動機是:省時間找資料、比較價格、獲得 24 小時客服,以及壓低作業成本。
☑ 願意開放資料給 AI 的比例高達 96%
這份報告提到,Google 與 Milieu 針對超過 7,000 名使用者訪談,越南有 96% 受訪者表態願意讓 AI 代理存取個人資料,雖然 42% 仍擔心隱私與資訊安全。
換句話說,多數越南人心裡明白風險存在,但只要換到更方便、更省錢,依然願意把「資料鑰匙」交給系統。
☑ AI 拉動數位經濟與創業生態
使用熱度沒有停在「玩玩看」。報告寫到,整合 AI 的應用程式營收在一年內成長 78%,越南已有超過 40 家 AI 新創,過去一年拿到 1.23 億美元 私募資金,占整個東南亞 AI 投資金額約 5%。
Google、貝恩顧問都在最新說明裡,把越南形容成「東南亞最有活力的 AI 應用市場之一」。
這個市場不大用 PC 卻很敢先用 AI
☑ 做 App、SaaS、雲端服務的台商會先想到什麼?
一位長期跑越南的台灣軟體業 BD 私下形容:「越南客戶不一定有最大預算,但敢先試 AI。」Decision Lab 與 TechNode Global 三個月前的調查,估計 78% 在線人口最近三個月使用過 AI 平台,約三分之一變成每日習慣。
對提供 客服機器人、行銷自動化、文件生成 的台商來說,這裡是願意測新功能的早期採用族群。
☑ 指標看起來衝高 但數據口徑差異很大
四個月前,WIN 與越南官方媒體公布的 AI 開放度指數,只抓出約 3% 受訪者表示每天用 AI,遠低於這次 Google 報告數字。
差異來自調查母體與題目設計:有的研究只算主動「打開 AI 服務」的人,有的則把 搜尋、翻譯、推薦內容中內嵌的 AI 功能 一起算入。對台商而言,關鍵不是精準百分比,而是可以確定 「願意嘗試 AI」這一群體正在放大。
☑ 行動端 AI 用量驚人 金流也在成形
第三方數據公司 Sensor Tower 評估,越南用戶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在行動端生成式 AI App 上累積 約 2.83 億小時使用時間,換算每天大概 160 萬小時,付費金額約 749 萬美元。
搭配 e-Conomy SEA 報告預估 越南數位經濟今年 GMV 可達 390 億美元,其中電商約 250 億美元,線上影音與遊戲約 60 億美元,數位支付交易金額可碰 1,780 億美元。
台商若手上有 跨境金流、廣告科技、雲端計費 能力,現在正好思考要不要在越南多下一點本地化工夫。
專家見解:越南人天天用 AI 台商要把這裡當什麼樣的市場?

東協商會|理事長黃振綱
☑ 越南人真的「天天用 AI」嗎?這對台商代表什麼?
很多台商第一個疑問,就是不同調查給出的數字差好多。前幾個月有研究提到「每天用 AI 的只有 3%」,現在 Google 報告卻喊出 81% 天天互動。
從媒合跨國企業的角度來看,我會把這裡拆成三層:最外圈是「會接觸到 AI 功能」的人,中間是「會刻意打開 AI 工具」的人,最裡面才是願意長期付費的重度使用者。台商在做產品規劃時,不要被單一數字牽著走,比較實際的做法,是先判斷 自家服務要鎖定哪一層客群,再回頭挑選適合的市場數據。
☑ 越南可以當作 AI 產品試驗場還是要當量體市場?
實務上,多數台商會把越南視為「介於試驗場與量體市場之間」。一方面,這裡有高比例年輕使用者,樂於接受 AI 輔助生活;另一方面,人均所得與付費力道仍在往上爬。Decision Lab、Ipsos 等研究機構都提到,越南民眾對 AI 的期待值很高,約 72% 受訪者覺得 AI 已改變日常生活。
對台商來說,比較務實的打法,是把越南當成 功能迭代與商業模式 A/B Test 的重要一站,配合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市場尋找營收放大的機會,而不是只靠單一國家撐起整個產品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