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586/記者彭慧婉報導】八德區公所轄下共管理90座公園,其中9座為兼具埤塘景觀與濕地生態功能的特色公園。埤塘原為桃園地區重要的農業灌溉系統,其歷史價值與生態多樣性使其成為城市綠網的重要節點。然而隨都市化發展與人為干擾增加,公所經常接獲民眾反映水質惡化、外來種入侵、放生棄養、噪音干擾、餵食行為及樹木健康等問題,顯示埤塘公園在兼顧生態維護與民眾使用需求間的平衡挑戰。
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作為示範據點,自設立以來持續投入經費推動生態環境改善,並於近年取得環境部「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象徵其管理已具教育與示範功能。透過和委外專業團隊合作,園區累積超過五年以上的環境監測與生態調查數據,為後續分析水質變化、生物多樣性與管理效益提供科學依據。近年來,區公所更逐步開展公私協力的合作模式,與在地學校、企業及環境團體共同舉辦維護行動與教育活動,展現了以「公民參與」為基礎的生態治理方向。
這些實務經驗讓公所意識到,若要建立永續的管理機制,民眾的長期參與與共識是關鍵。透過公民討論與行動設計,不僅能凝聚地方關心,也能形成可複製的「公園永續經營成長模組」。此模式未來可作為其他公園推動生態保育與教育管理的範本,讓整體轄區公園管理更系統化、可量化與具發展延續性。
為深化公民對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議題的理解與參與,114年區公所決定實施埤塘行銷公民參與計畫,並規畫透過工作坊募集民眾意見、並以一系列的實體行動帶領民眾深入了解埤塘發展現況,於第一場工作坊辦理前透過社群媒體與紙本問卷雙軌行銷,推廣「公民行動提案工作坊」。問卷設計涵蓋民眾與埤塘的關聯、參與經驗、關心議題及行動意願等題項,用以分析民眾背景並確保參與多元性。最終共收到57份報名資料,依代表性與參與意願篩選錄取35位,形成兼具居民、志工、教育人員與一般市民的多元組成。

工作坊於8月11日舉辦,全程共分五組,透過前半段導覽與專題解說,帶領民眾快速掌握埤塘六大主要議題,包含水質超優養化、外來種入侵、放生棄養、餵食行為、噪音干擾與樹木養護。會後依「議題引導—提案發想—共識票選—成果發表」的程序展開討論,最終產出15項具體行動構想。

民眾關注焦點集中於五大面向:外來入侵種治理、放生與棄養問題、餵食行為管制、噪音干擾與樹木健康。針對外來種與放生議題,民眾建議透過定期移除、教育宣導及宗教團體合作降低生態壓力;針對餵食問題,提倡設置幽默標語、教育告示與體驗區分流;在噪音與樹木議題方面,民眾希望透過志工清掃減少吹葉機使用、與店家協調音量時間,並建立樹木認養與巡檢制度,形成社區共管的模式。整體觀察顯示,參與者傾向以志工行動、社區協力與教育倡議推動埤塘保育,呈現自下而上的公私協力特質。
本計畫的後續行動亦延伸為多場主題性實作活動,包括9月17日「公園綠力雙守護」樹木養護與浮島製作體驗、9月20日「金秋豐收鬼稻祭—蔓蔓來快快除」入侵植物移除、9月27日「麻煩的大食客」外來魚類移除,以及10月27日「落葉歸根計畫」落葉堆肥再利用示範,參與人數合計超過130人,逐步將討論轉化為實際行動。
綜合觀察,民眾普遍缺乏對法規與行政機制的理解,透過此系列活動能更清楚政策推動邏輯與行動技術門檻,也讓參與者理解「保育」並非僅靠單一單位,而是透過多方協作與反覆試錯而成。區公所以開放、誠信的溝通態度建立了「公所與民眾共同解題」的夥伴關係,成功將意見蒐集、行動實踐與公共溝通結合,讓八德埤塘的治理實踐從數據報告走向具溫度與號召力的公民參與模式。
總體而言,以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為試點,透過公民參與工作坊及後續系列行動,成功建立地方生態治理的公私協力模式。活動從前期的招募、問卷分析到現場審議式討論,均以民眾意見為核心,展現「從討論到實踐」的公民行動歷程。
最終彙整市民意見歸納出的五大優先行動方向包括:外來入侵種管理、放生棄養防治、餵食行為管制、噪音減量與樹木健康維護。民眾提出的策略涵蓋志工參與、教育宣導、宗教合作、企業 ESG 支援及社區認養等多層面方案,展現出跨界共作的潛力。會後,區公所根據提案內容規劃並執行四場延伸行動:9月17日「公園綠力雙守護」、9月20日「金秋豐收鬼稻祭—蔓蔓來快快除」、9月27日「麻煩的大食客」及10月27日「落葉歸根計畫」,分別對應樹木養護、外來植物與魚類移除,以及落葉再利用等議題,四場活動共吸引130人次參與,成功實現從討論到實作的轉化。
基於既有的修正以及成功經驗,未來八德區公所將以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作為實驗場域,持續推動「埤塘永續經營模組化」,建立一套可複製、可擴散的治理架構。此架構包含三要素:
1、資料基礎化管理:延續既有的五年以上環境監測與生態調查資料,建立視覺化資料庫,作為科學決策依據。
2、公私協力常態化:建立「公園協力夥伴機制」,邀請學校、社區、企業、NGO 共同參與維護與教育推廣。
3、教育與行動連結:以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為核心,持續開設體驗活動與主題課程,強化民眾行動力。
未來,八德區公所將以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為核心案例,逐步推展至轄內其他八座埤塘公園,形成「從點到面」的永續管理系統,推動全區公園朝向生態復育、教育導向與社區共管的治理新模式。
經過本年度一系列的公民參與計畫成果證明,唯有讓民眾進入政策形成的討論現場,公共治理才能真正被理解、被信任並被實踐。八德埤塘的經驗不僅是一場地方行動的起點,更是一個可供桃園其他區域、公部門與民間組織學習的「永續管理成長範本」。(圖:記者彭慧婉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