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花蓮報導

花蓮縣議會今(27日)進行定期會第二輪質詢,蔡依靜議員針對馬太安溪災後重建、水沙治理、土地安全與垃圾站置場等多項議題火力全開,直指目前中央與地方仍缺乏新的災害風險模型,導致所有重建判斷都建立在「失效資訊」上,形同拿鄉親生命與財產做賭注。
要求立即與中央共同製作新風險模型:舊版潛勢圖已失效
蔡依靜議員指出,本次馬太安溪大規模崩塌、改道,已證明過去使用的土砂、淹水潛勢圖完全無法反映現況,「既然潛勢圖失效,你們憑什麼做重建決策?」她要求縣府立即向中央提出要求,共同製作新的災害風險模型,提供人民真正可靠的安全資訊。
堤防與清挖不是治理:應啟動完整「水沙治理」工程
蔡議員強調,過去只靠堤防加高、河道清挖的治水方式已經證明不足。「水、砂沒有分開治理,淤積永遠清不完,族人永遠活在危險之中。」
她要求縣府與中央啟動完整水沙治理計畫,從源頭、支流到河口全面評估,避免災害一路累積至下游再釀成更大的悲劇。
垃圾站置場不足成危機:要求立即提出第三站擴大方案
面對縣內垃圾量增加及現有處置站飽和問題,蔡依靜要求縣府立即提出「第三站置場擴大方案」,並向中央爭取用地與經費。她批評目前拖延狀況已逼近危險門檻,「垃圾不能繼續堆、不能無處可去,縣府不能等到變成緊急危機才處理。」
⸻
重建標準必須以未來極端災害為基準
蔡議員指出,花蓮地質脆弱,極端氣候頻率已完全不同於十年前。她質疑縣府仍以過去經驗來判斷重建規模,嚴重落後國際趨勢。「你們要用未來10年、20年會面對的極端災害做標準,而不是只用過去災情回頭看。」
原住民族土地受創最深:不解決根本治理,族人永無安定的一天
蔡依靜提醒,本次災害受影響的不只是國有地與公有地,更包括大量的原住民族耕地與保留地,許多族人原本世代耕作的土地幾乎被毀。「如果水沙治理不從根本改革,他們的生活永遠無法重建。」
「鄉親需要的是安全,不是空洞程序」
質詢最後,蔡依靜議員強調:
「災民需要的是安全的答案,而不是空洞的程序。沒有新的風險圖、沒有完整治理,工程再多都不能讓鄉親安心。」
她呼籲中央與地方立即展開跨部會合作,以科學資料與長期治理為基礎,制定真正能保護人民的重建藍圖,而不是再讓縣民承擔不必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