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有怕過 沒輸過 50 歲以上男子單人賽勇敢挑戰自我
三商美邦人壽前進正修科大反詐宣導 火舞表演者謝岳鵬現身說法
宋芸樺觸及生死課題忍不住情緒潰堤 與謝瓊煖演母女融入真情
「不是挺台,是挺自己」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的背後真相
桃園市114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系列活動正式展開 從體驗 展覽到市集 全面推動身障友善認識
02.Banner_工作區域 1-F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輔英科技大學舉辦智慧健康論壇 台澳韓專家齊聚探討AI醫療應用
合作媒體

輔英科技大學舉辦智慧健康論壇 台澳韓專家齊聚探討AI醫療應用

焦點時報
焦點時報
Published: 2025/11/27
Share
8 Min Read
輔英科技大學舉辦智慧健康論壇 台澳韓專家齊聚探討AI醫療應用
輔英科技大學舉辦智慧健康論壇 台澳韓專家齊聚探討AI醫療應用
分享文章

輔英科技大學舉辦智慧健康論壇 台澳韓專家齊聚探討AI醫療應用

【焦點時報/記者張淑慧 報導】面對高齡化社會、照護人力短缺與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挑戰,輔英科技大學以「健康、數位、跨域、永續」為四大教學創新主軸,近期接連舉辦智慧健康科技與國際照護大型論壇,邀集台灣、澳洲、韓國及產業界專家共同參與,針對智慧醫療、AI臨床應用、社交機器人照護等議題進行深度交流與探討。

輔英科技大學校長林惠賢指出,這兩場學術活動是該校智慧照護教育的完整展現,充分體現輔英以科技創新與跨領域整合回應未來醫療挑戰的核心理念。

林惠賢校長指出輔英科技大學各學院跨域整合致力發展包括智慧照顧、精準健康、智慧廠務三大特色,除開設相關課程培育跨領域智慧科技應用人才外,更讓教師研發成果貼近產業需求。而本次系列論壇整合產學合作、臨床實務與國際研究,呈現輔英在智慧照護人才培育上的系統性布局,也讓「培育能解決真實問題的健康科技人才」的教育使命更加具體。

智慧健康科技論壇內容涵蓋智慧健康與智慧科技應用,包括AI臨床決策支援、大數據分析、AR遠距醫療、智慧輔具復健、無人機防災與環境永續技術等,讓不同領域的學者從臨床與科技雙向對話。

國際健康照護研討會則深入探討社交機器人在臨床與長照機構中的應用,包括降低長者焦慮、提升社交互動與認知訓練等議題。護理學院院長林佑樺表示,社交機器人已從概念階段進入臨床實證,不僅提升陪伴品質,亦能協助照護人力補位。她強調,未來的護理教育必須融合AI思維、科技應用能力與臨床敏感度,這正是輔英積極打造的專業人才方向。

國際講者方面,澳洲邦德大學(Bond University) Cindy Jones博士分享機器人在老人之健康照護;國立新加坡大學楊潞齡醫學院Catherine Dong 博士分享以腦-心認知訓練在預防失智與智慧機器人的臨床應用;韓國成均館大學Sangseok You教授則以跨國研究呈現社交機器人導入照護現場的挑戰與機會。台灣學者也從高齡科技設計、情緒支持系統與倫理議題切入,帶來多面向的思考。

此次活動亦同步展出輔英師生研發成果,包括智慧健康監測系統、環境感測平台與高齡友善設計等,吸引企業界與研究單位參觀洽詢。林惠賢表示,這些成果並非單一活動結晶,而是學校長期在智慧照護、永續環境與產學共創上的累積。未來將持續透過產學鏈結與國際合作,強化學生的跨域整合能力。

林惠賢校長強調:「未來照護需要科技、需要跨域,也需要國際連結。輔英的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從臨床、研究到國際交流的完整循環中成長,成為真正能改變未來醫療照護的人才。」此系列論壇象徵輔英在智慧健康與創新照護布局上的重要里程碑,也將持續引領學校在大健康與科技整合教育上發揮前瞻影響力。

Previous Article 桃園市114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系列活動正式展開 從體驗 展覽到市集 全面推動身障友善認識 桃園市114年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系列活動正式展開 從體驗 展覽到市集 全面推動身障友善認識
Next Article 「不是挺台,是挺自己」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的背後真相 「不是挺台,是挺自己」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的背後真相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