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楊靜芬生之頌,聆聽流動的靜美
竹山社寮國中、鯉魚國小獲教學卓越金質獎及2校長獲領導卓越獎 創歷年最佳成績
原民會創新創業輔導計畫 受輔導企業「慢午野食有限公司」 發佈實境解謎遊戲上線
物流車拋錨於路中 和美員警及時伸手解危
服務偏鄉收視戶 南投蟬連「優等獎」
02.Banner_工作區域 1-F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拒做火藥庫與刺蝟島 政府應以自知之明擘劃和平韌性
合作媒體

拒做火藥庫與刺蝟島 政府應以自知之明擘劃和平韌性

品觀點
品觀點
Published: 2025/11/28
Share
11 Min Read
拒做火藥庫與刺蝟島 政府應以自知之明擘劃和平韌性
拒做火藥庫與刺蝟島 政府應以自知之明擘劃和平韌性
分享文章



2025/11/28 17:30:47文/觀點主筆室

台灣政府近期拋出新台幣1.25兆元的特別預算案,旨在「強化防衛韌性及不對稱戰力」,無疑是對當前兩岸乃至國際情勢的積極回應。然而,前朝官員不分黨派,無不憂心提出建言,提醒賴政府:真正的防衛韌性,遠非巨額軍購就能承載。備戰絕非為了求戰,而應厚植實力、知此知彼;謀求和平,才是全民之福。

賴清德總統準備花大錢軍購,適當軍備無可厚非,但戰略藍圖在哪裡,才是各界關心的問題。前行政院長陳冲對於特別條例的質疑一針見血。他指出,條例重點在於 1.25 兆的採購,卻缺乏具體闡述如何強化防衛韌性,更看不到完整的國家安全戰略藍圖。他引述《孫子兵法》「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強調在數位時代,戰略視野必須擴展至軍事以外的金融、貿易、科技、糧食、能源等無硝煙戰場,也指出美中在這些領域的競爭實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陳冲憂心,台灣最大的困境是「不知己,也不知彼」,特別是極低的糧食與能源自給率,在戰爭情境下將是致命弱點。他呼籲政府不該只跟風,而應對自身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並制定適切戰略。他建議,在金融面向,台灣應透過主張多邊主義、分散支付系統風險來增加對外空間,而非故步自封。

陳冲從各方面提醒政府:無聲的戰爭早已開始,單靠軍備競賽已不符當代需要。呂秀蓮前副總統的發言更具情緒與理念上的衝擊。她明確反對以增加武器來應對危機,呼籲台灣不該成為「另一個火藥庫」或「刺蝟島」,而應追求成為難以取代的明珠。

呂秀蓮認為,人類歷史應朝向戰爭滅絕邁進,真正的和平來自公義與良善。她批評現今巨額預算案只是滿足大國軍火需求,台灣一昧附和,卻沒有動腦去想如何阻止戰爭。她強調台灣的量子科學、生物科技等具有「護國神山」潛力的領域,才是台灣真正的價值與籌碼。

從兩位前重要官員的建言不難看出,賴政府在兩岸關係與國安戰略上必須具備更多「自知之明」,並進行路線調整。但今上能聽進去多少?台灣不乏人才,缺的是執政者的氣度;當朝官員縱有不同意見,也已少見諫言。前朝有志、有識之士願意發聲,賴總統能納雅言,才是全民之福。

首先,兩岸路線不能再一成不變。呂秀蓮直言,民進黨的兩岸路線仍停在「後美麗島時代」,沒有認真研究或提出新看法,只想鞏固政權。這種欠缺宏觀與新思維的路線,如何能代表台灣與兩岸或美國有效談判?

其次,談判必須公開透明。賴政府在重要談判上過度神秘,讓民眾與專業人士無從得知利弊與底線,這顯然是反民主的作為。一個標榜民主自由的政府,在攸關國家的重大決策上反其道而行,實難服眾。

台灣的防衛韌性必須從軍事採購轉向和平韌性的整體建構。台灣若真面臨危急之秋,賴政府應立即召開國是會議,集結跨黨派、跨領域的智慧,共同檢視台灣在金融、能源、糧食等非軍事面向的脆弱點,並以小國的尊嚴,擬定清晰的說帖,向國際社會與兩岸說明台灣想要的是什麼。

備戰的目的,是要讓兩岸與國際社會深知:戰爭成本遠高於和平合作。台灣真正的實力,不是堆積彈藥,而是成為全世界不可或缺的經濟與科技夥伴。

Previous Article 服務偏鄉收視戶 南投蟬連「優等獎」 服務偏鄉收視戶 南投蟬連「優等獎」
Next Article 1.25兆元的政治投名狀 台灣成了提款機 納稅人是二等公民? 1.25兆元的政治投名狀 台灣成了提款機 納稅人是二等公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