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秦毅君/高雄報導
每年四~九、十月之間,在美濃湖正是水雉繁殖的季節,在繁殖期宛如披著皇冠的金黃褐白羽色和長長尾羽,秀雅的長腿盈盈行於水上浮葉、姿態翩翩而有「凌波仙子」的美稱。水雉在台灣是留鳥,且被認為是瀕危物種。
▲黃老師是主要的推動者之一,很熱心在記錄觀察水雉的生活。(圖片來源/施宇寬)
台灣是水雉終年分布的北界。而因平原濕地在經濟發展中迅速消失,導致水雉數量急遽下降,於1989年被列為台灣珍貴稀有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直到劉孝伸與黃淑玫老師於2017年春天租下一公頃窪地,邀集夥伴種下水雉繁殖所需水草,成功讓水雉留下繁殖,現由百位夥伴集資延續民間棲地的保育工作至今。
▲美濃水雉復育地,美麗的景色寧靜清幽,非常適合水雉的生活。(圖片來源/施宇寬)
民間成功的經驗,加深了公部門投資生態保育的信心。高雄市野鳥學會於2021年認養觀光局興建的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與大灣棲地,並與美濃區蔬菜產銷班第十八班於2022年攜手共組巡守隊。每個月觀察及記錄田間水雉與其他水鳥的食蟲、求偶、育幼等行為,還配合農業部林業保育署、高雄市農業局以生態服務給付,鼓勵農民接納在田間繁殖的水雉。
▲田區內有築巢的區域,用充滿愛心的藍色塑膠繩圍繞起來。(圖片來源/黃淑玫)
水雉繁殖期與農民經濟作物野蓮的採收是有所衝突的,水雉喜歡在野蓮將近採收時來築巢,且農民以往認為水雉下田會踏死野蓮苗,後來發現原來水雉會吃害蟲反而成為工作鳥。
▲野蓮田上的雜草空心蓮子草意外地成為「野蓮鳥」的築巢好所在。 (圖片來源/黃淑玫)
▲值得大家好好地來支持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共創農產保育雙贏。 (圖片來源/秦毅君)
早先於2022年6月底野蓮農李金洲農民,為保護水雉的繁殖,雖然會減少收入,卻仍然將田區內有築巢的區域,用充滿愛心的藍色塑膠繩圍繞起來,避免打擾到牠們,人與鳥就這麼和平共存,至今可以看見農民們在一邊辛勤地採野蓮、水雉在一邊優雅地養小鳥,多令人感動呀!非常值得大家好好地來支持美濃「護雉蓮盟」品牌,共創農產保育雙贏。
▲成長中的民間集資棲地的水草。 (圖片來源/黃淑玫)
從一開始農民戲稱「養鳥協會」到後來與高雄市「野鳥學會」攜手共組巡守隊,一路走來的甘苦,非外人所能體會的,如何兼顧水雉復育和野蓮的經濟發展?需有十足的智慧應對,人與自然之間應可平和共處,有了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人才有安穩喜悅、世代相傳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