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 熱門
  • 地方
  • 生活
  • 產經
  • 綜合
  • 娛樂
  • 文教
  • 身心𩆜
  • 醫藥健康
  • 旅遊
  • 美食
  • 體育
  • 法律天地
  • 合作媒體
最新新聞
高鐵乘車新制 11/10起對號座提早1小時以上搭車需先換票
南科路竹園區舉辦草鴞保育環境教育活動推廣永續生態觀念
AI與跨域啟動未來教育藍圖  2025台中EDU-BUFFET 課程博覽會登場
中華民國倫理研究學會慶39週年 中市社會局肯定引領向善
九份子親師生齊健走 打造健康低碳社區典範
165打詐儀錶版FOR墨新聞
979582
114污水banner
1140707-0720-地價稅
1140721-0803-電子稅單
05.bann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S__48128050
首頁 » 40歲以上肌肉量每10年減少8% 醫師籲吃對、多動、控制慢性病
地方醫藥健康

40歲以上肌肉量每10年減少8% 醫師籲吃對、多動、控制慢性病

宋 秉祥
宋 秉祥
Published: 2024/12/02
Share
7 Min Read
40歲以上肌肉量每10年減少8%   醫師籲吃對、多動、控制慢性病
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分享文章

隨著人口老化,肌少症成為影響高齡者生活品質的重要隱憂。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表示,肌少症是指隨著年齡增長,全身骨骼肌的質量和力量逐漸減少,可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無法自理。他強調,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是避免重度失能的關鍵。

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張浩銘指出,30歲是肌肉巔峰期,但40歲後每10年肌肉量會減少約8%。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受到肌少症影響。肌少症的主要成因包括老化:神經退化及胰島素阻抗導致肌肉吸收營養的能力下降。缺乏活動量:長期久坐或不運動是肌肉流失的重要因素。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讓肌肉無法正常合成。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共病若未控制,會加重肌少症風險。

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張浩銘說,肌少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如同汽車漏油難以察覺,但累積下來會導致「發不動」。張醫師提醒,如果出現以下現象,應特別注意:走路無力、握力減弱、上下樓梯困難、反覆跌倒,以及半年內體重明顯減輕。肌少症的診斷依據包括肌力、肌肉質量及體力表現,常見檢測方式有握力測試及雙能量X光吸收儀測量。

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張浩銘建議,早期介入治療是預防肌肉進一步流失的關鍵。具體方法包括控制慢性病:監測血壓、血糖,穩定病情。均衡飲食: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補充足夠蛋白質,適量使用營養補充品如鈣片、胺基酸及維生素D。規律運動:進行阻力訓練及功能性運動,增強肌肉生成效果。他強調,醫療可以延長壽命,但健康餘命需靠自身努力維持。早期發現肌少症,可有效減少重度失能的發生機會,提升生活品質,迎接更精彩的高齡人生。

Previous Article 人潮358萬創歷屆新高!2024台中國際花毯節圓滿落幕 帶動85億元觀光產值 人潮358萬創歷屆新高!2024台中國際花毯節圓滿落幕 帶動85億元觀光產值
Next Article 傳遞幸福有「志」一同! 中市府表揚918名志工  賴副市長:感謝無私奉獻 傳遞幸福有「志」一同! 中市府表揚918名志工  賴副市長:感謝無私奉獻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聯絡我們
Copyright©MORE News
Welcome Back!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Password

Lost your password?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瀏覽體驗我們的網站中有使用Cookie,幫助我們改善網站的結構和行銷分析。如果你同意使用請點擊了解,我們會權利提供你更完善的服務!